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接种途径建立的梅毒家兔模型的发病及免疫应答情况。 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睾丸接种组及背部皮内接种组,每组10只。睾丸接种组家兔睾丸注射2 × 107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背部皮内接种组家兔背部剃毛后选取6个点进行皮内注射,6个点共注射2 × 107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观察两组家兔的临床症状及血清学反应情况。 结果 睾丸接种组接种后第8天,睾丸开始肿大变硬,13 ~ 16 d肿大最为明显,之后逐渐缩小,至接种后28 d所有家兔睾丸回缩,触诊未见肿大变硬;发病2个月内未发现其他部位出现皮损。背部皮内接种组接种后7 d,接种部位皮肤出现红肿,15 ~ 45 d皮损红肿最为明显,且出现溃疡,有3只家兔共12个接种点的皮肤发生溃疡,暗视野检查阳性,触诊呈软骨样硬度。睾丸接种组接种后(14.50 ± 1.08) d时临床症状最为明显,皮内接种组(29.00 ± 10.30) d时临床症状最为明显,两组比较,t = 5.02,P < 0.05。两组家兔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最高滴度分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睾丸接种组滴度高于背部皮内接种组。 结论 梅毒螺旋体接种家兔不同部位,引起家兔不同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反应。睾丸接种组RPR阳性时间早,且滴度高。背部皮内接种组的临床症状类似于人类一期梅毒硬下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