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皮肤科杂志 ›› 2015, Vol. 48 ›› Issue (12): 870-873.
柯吴坚1,2,杨慧兰3,杨斌1,郑和平4,杨立刚5,陈征宇1,薛耀华1,任旭琦1,吕萍4,张晓辉5,王柳苑5
摘要: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Tp)Tp0751蛋白在早期梅毒兔模型中转录水平变化情况。 方法 3只新西兰白兔背部剔毛,皮下注入107/ml Tp Nichols Seattle株0.1 ml,共10处,建立早期兔梅毒感染模型。同时于未注射部位行皮肤活检术,切取0.4 cm × 0.4 cm皮肤作为阴性对照。每天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变化情况,测量并记录皮疹大小。每隔3天切取1处注射部位0.4 cm × 0.4 cm皮肤用于Tp0751和Tp0574 mRNA检测。整个实验过程30 d,共行11次皮肤活检。荧光定量PCR连续动态观察兔硬下疳皮损形成过程中Tp0751 mRNA表达的差异。 结果新西兰白兔皮下注入Tp后,背部在第6天出现红色丘疹,到第19天皮疹达最大并出现溃疡,形成硬下疳。第25天,全身陆续出现播散性二期梅毒疹。Tp0574和Tp0751 mRNA水平在早期呈现上升趋势,到第15天达最高峰(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均P < 0.05),其后迅速下降,在第27天有少许上升。标准化的Tp0751 mRNA从第15天起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到第24天达最高峰(P < 0.05)。 结论 标准化Tp0751转录水平在Tp被清除后期出现全身播散性二期梅毒疹前高表达。表明Tp0751蛋白可能参与Tp全身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