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开放获取]   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2023, 56 (6): 479-488. DOI: 10.35541/cjd.20220819
摘要1242)   PDF (12585KB)(4523)    收藏
【摘要】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是一组由特定诱因诱发、以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荨麻疹,可伴有瘙痒、刺痛、烧灼、疼痛等不适症状。该病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病情迁延反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为提升我国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规范疾病诊治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通过德尔菲法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并经相关专家多轮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开放获取]   我国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特征:基于多家医院问卷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
王鑫 刘丽娟 李邻峰
2023, 56 (6): 525-530. DOI: 10.35541/cjd.20220935
摘要236)   PDF (7551KB)(2928)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我国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19年1 - 12月在我国南北方12家三级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CSU的患者在初次就诊和4次随访时填写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就诊1周以来的瘙痒程度、风团数目、伴发症状(如皮疹疼痛、关节痛、发热)、荨麻疹的分类及亚型诊断、以前和本次的治疗方案等,以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评价治疗效果。将四川、湖北、福建9家医院就诊患者归为南方组,北京、辽宁3家医院就诊患者归为北方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共纳入CSU患者1 396例,男592例,女804例,年龄(38.32 ± 16.13)岁,20 ~ 60岁1 109例(79.5%),20 ~ 40岁660例(47.3%)。初次发病年龄(35.85 ± 16.03)岁,病程[0.50(0.25,2.00)]年。过敏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伴随疾病,269例(19.3%)合并过敏性鼻炎或结膜炎,169例(14%)合并湿疹/皮炎,39例(2.8%)合并哮喘;仅19例(1.4%)CSU患者既往有甲状腺疾病史,但133例(9.5%)本次就诊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检查阳性;437例(31.3%)患者血清总IgE升高,104例(7.4%)自身抗体阳性。南方组1 078例(77.2%),北方组318例(22.8%),南方组病程[(2.16 ± 4.76)年]长于北方组[(1.53 ± 2.80)年,P < 0.001],且有家族史比例(10.7%比3.5%)、伴皮疹疼痛比例(5.8%比0.9%)和关节痛比例(10.7%比0)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位于前3位的诊断分别为:CSU 835例(49.9%)、人工性荨麻疹437例(31.3%)、血管性水肿138例(9.9%),南方组单一诊断为CSU的比例(53%)高于北方组(38.9%,P < 0.001)。1 365例(97.8%)单独或联合使用常规剂量第二代H1抗组胺药,仅31例(2.2%)使用加倍剂量;其他类型药物多为联合使用,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的比例最高(36.6%),奥马珠单抗仅7例(0.5%)。结论 CSU南北方临床特征有显著差异,传统治疗方案背景下的治疗现状仍有不足,新型治疗药物有一定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开放获取]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达标治疗专家共识(2023)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2023, 56 (6): 489-495. DOI: 10.35541/cjd.20230004
摘要1242)   PDF (9000KB)(2157)    收藏
【摘要】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是慢性荨麻疹中最常见的表型。标准剂量、加量或联合的二代抗组胺药是CSU的治疗选择,但约50%的患者对抗组胺治疗抵抗。达标治疗已被证实可提升慢性疾病的管理质量,但目前国内尚未提出CSU达标治疗的理念。我国荨麻疹诊疗及相关领域的31位专家基于国内外最新指南、共识及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研究进展,结合专家经验,共同制订CSU达标治疗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开放获取]   老年特应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2023, 56 (11): 991-999. DOI: 10.35541/cjd.20230427
摘要846)   PDF (11327KB)(2109)    收藏
【摘要】 老年(> 60岁)特应性皮炎在人口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合并症等方面与儿童和成人特应性皮炎有较大不同,在诊断和治疗上有诸多需要特殊考虑的方面。因此,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老年特应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以规范和指导对老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诊疗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开放获取]   保湿润肤类产品应用指导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2023, 56 (8): 711-717. DOI: 10.35541/cjd.20230133
摘要892)   PDF (8894KB)(1741)    收藏
【摘要】 应用保湿润肤类产品是保护或修护皮肤屏障、维护皮肤健康和防治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为规范及合理应用保湿润肤类产品,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就保湿润肤类产品的功效、成分选择、应用指征、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深入讨论并达成此共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开放获取]   蕈样肉芽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
《蕈样肉芽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
2023, 56 (5): 402-409. DOI: 10.35541/cjd.20220909
摘要752)   PDF (10029KB)(1458)    收藏
【摘要】 蕈样肉芽肿(MF)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类型,早期仅累及皮肤,进展期出现肿块并有淋巴结、外周血和内脏受累。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分期评估,根据分期选择治疗方案。我国12位MF诊疗领域专家在国外最新指南和共识的基础上,回顾了治疗方法的循证医学级别,结合我国现状,在MF一线、二线治疗方案和新疗法等方面达成共识,为规范MF治疗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开放获取]   抗肿瘤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
上海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科分会
2023, 56 (10): 907-919. DOI: 10.35541/cjd.20230084
摘要581)   PDF (16319KB)(1229)    收藏
【摘要】 皮肤不良反应是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常见问题,不仅极大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抗肿瘤治疗中断和减量。随着各种新型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皮肤不良反应也变得更常见和复杂。鉴于此,上海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和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科分会组织专家讨论、梳理现有相关临床证据,形成本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常见皮肤相关不良反应,并提出预防和管理措施,旨在为肿瘤和皮肤病专业临床医师及护理团队提供规范化建议,指导临床实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2023, 56 (7): 573-625. DOI: 10.35541/cjd.20220839
摘要3777)   PDF (64769KB)(1216)    收藏
【摘要】 银屑病是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局限或广泛分布的鳞屑性红斑或斑块,无传染性。银屑病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目前银屑病是不可根治性疾病,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对控制病情、减少共病、维持长期疗效、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为了规范银屑病诊疗方法,提升诊疗能力,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本指南。本指南在《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订,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融合中医诊治银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综合诊疗指南。考虑到银屑病的复杂性,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制订,轻度以外用治疗为主,中重度应系统治疗,对传统系统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选择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开放获取]   慢性光化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2023, 56 (12): 1096-1106. DOI: 10.35541/cjd.20230433
摘要388)   PDF (16791KB)(860)    收藏
【摘要】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的光敏感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曝光部位湿疹样改变,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光生物学试验,治疗的关键为避光和去除光敏物,其他治疗包括外用药物、物理治疗及系统药物等。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光皮肤病学领域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慢性光化性皮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共同讨论慢性光化性皮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临床实践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制订慢性光化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规范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开放获取]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
陈奇权 杨显杰 顾恒 徐金华 郝飞 姚煦 宋志强
2023, 56 (6): 534-539. DOI: 10.35541/cjd.20220814
摘要275)   PDF (7557KB)(761)    收藏
【摘要】 目的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并为共识的构建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 充分检索并评估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研究相关的文献,撰写《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初稿,并设计专家咨询问卷。选取有代表性的25位专家,严格按照德尔菲法的研究方法,以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两轮专家问卷函询,并对共识稿件内容进行修改完善。结果 两轮问卷收回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 ± 0.09。第1轮问卷结果中有9个条目变异系数(CV值)>20%,3个条目的认可度平均值<7分;第2轮问卷结果中所有条目的CV值均<15%,原有认可度平均值<7分的3个条目认可度均升至7分以上,且所有条目的中位数均 ≥ 8分。两轮问卷结果的信度分析显示,Cronbach α系数和标准化Cronbach α系数均 > 0.9;两轮问卷结果的一致性Kendall协调系数检验结果均P < 0.001,第1轮问卷结果的Kendall协调系数为0.170,第2轮为0.219。结论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的《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也为共识的制定和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开放获取]   从发病机制认知变化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进展
梁云生 黎展宏 伍奕蓓
2023, 56 (6): 552-558. DOI: 10.35541/cjd.20230102
摘要306)   PDF (9708KB)(682)    收藏
【摘要】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病理机制复杂,自身抗体、炎症细胞、凝血与补体系统等均可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但肥大细胞在其中居于中心地位。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药物研究更加注重于调控肥大细胞的病理状态。本文就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治疗药物进展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开放获取]    绿甲综合征1例
刘改荣 闵建强
2023, 56 (6): 550-551. DOI: 10.35541/cjd.20210596
摘要267)   PDF (3226KB)(555)    收藏
患者男,21岁,因右手拇指指甲变绿7 d就诊。患者7 d前右手拇指指甲甲板变绿,面积渐扩大,颜色加深,无痒痛,其余指/趾甲无异常。患者3个月前不慎压伤右手拇指,后指甲变空,生长缓慢,未就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开放获取]    中国生殖支原体感染诊疗专家共识(2024)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 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2024, 57 (3): 201-208. DOI: 10.35541/cjd.20230711
摘要287)   PDF (11971KB)(550)    收藏
【摘要】 生殖支原体可引起尿道炎、宫颈炎和盆腔炎等泌尿生殖道感染,并且与早产相关。因培养困难,诊断依赖于核酸检测,其耐药性增加导致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和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依据国际最新生殖支原体诊疗指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围绕生殖支原体感染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诊断与治疗、随访和判愈、性伴管理、预防等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形成此共识,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生殖支原体感染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开放获取]   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
杨娜丽 许秋阳 吴含文 叶雅慧 朱吉玲 刘晶晶 李智铭
2023, 56 (6): 518-524. DOI: 10.35541/cjd.20220287
摘要377)   PDF (9080KB)(541)    收藏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中国浙南地区奥马珠单抗对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2018年1月1日 至 2021年8月1日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CU患者资料,通过门诊随访形式,使用7天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荨麻疹控制评分(UCT)、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对疾病活动、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估病情变化、停药后复发情况及不良事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结果 共纳入252 例抗组胺药应答不佳的 CU 患者,基线UCT为(5.0 ± 2.4)分,UAS7为(25.6 ± 6.2)分,DLQI 为(17.5 ± 4.7)分;其中204例(81.0%)奥马珠单抗初始治疗剂量为300 mg,48例(19.0%)为150 mg。在观察终点即(12.0 ± 1.4)个月,奥马珠单抗治疗整体控制率达到90.3%(224/248),其中137例(55.2%) 达到完全控制(UCT = 16分),87例(35.1%) 实现部分控制(12分 ≤ UCT<16分),24例(9.7%)不受控制(UCT < 12分),而10例部分控制患者在治疗剂量增加后转向完全控制。研究期间统计显示50例(36.5%)出现复发,其中32例选择用奥马珠单抗再治疗,30例(93.8%)达到部分或完全控制。治疗期间8例(3.2%)报告不良反应事件,均为轻中度。结论 真实世界中奥马珠单抗治疗CU有效,可改善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开放获取]    小汗腺汗孔瘤2例皮肤镜特征分析
顾菱熙 崔晶 黄玉鑫 冯江龙 张伟 李霞 陆洪光 申小平
2023, 56 (9): 876-877. DOI: 10.35541/cjd.20210257
摘要202)   PDF (3939KB)(538)    收藏
例1 患者男,58岁,因左足底皮疹20余年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足底出现一花生米大小粉红色斑丘疹,皮损逐渐增宽增厚为条状斑块,偶有出血,无瘙痒等不适,未予治疗。无类似疾病家族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开放获取]   奥马珠单抗治疗对抗组胺药反应不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李丽俏 彭聪 陈翔 李捷
2023, 56 (6): 504-511. DOI: 10.35541/cjd.20220938
摘要315)   PDF (10244KB)(534)    收藏
【摘要】 目的 了解奥马珠单抗治疗H1抗组胺药控制不佳的慢性荨麻疹(CU)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使用H1抗组胺药疗效不佳并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CU患者,通过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荨麻疹控制评分(UCT)评估治疗后4、12、24周的疗效。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分析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共121例符合入排标准且数据资料相对完整的CU患者纳入本研究,男54例(44.63%)、女67例(55.37%),年龄13 ~ 70(39.88 ± 14.36)岁;88例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72.73%),10例(8.26%)为慢性诱导性荨麻疹,23例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慢性诱导性荨麻疹(19.01%)。奥马珠单抗治疗4周时有效率为50.86%(59/116),完全应答率为25.86%(30/116);12周时有效率为78.26%(54/69),完全应答率为34.78%(24/69);24周时有效率为64.71%(22/34),完全应答率为23.53%(8/34)。治疗4周时,基线血清总IgE < 40 IU/ml的CU患者(26例)治疗有效率(30.77%)显著低于血清总IgE ≥ 40 IU/ml者(61例)(65.57%,χ2 = 8.93,P = 0.004)。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年龄、发病年龄、合并过敏性疾病、伴随症状、基线红细胞沉降率、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均与UCT评分显著相关(均P < 0.05),而病程、临床类型、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细胞计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UAS7评分等与UCT评分无显著相关性。121例CU患者中,8例(6.61%)报道了轻中度不良反应。结论 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改善H1抗组胺药控制不佳CU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耐受性良好;对于无合并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共病、无血管性水肿等伴随症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的患者在奥马珠单抗治疗中可能获益更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开放获取]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患者168例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的临床分析
陈奇权 孔敏敏 杨显杰 王欢 李健 张名望 宋志强
2023, 56 (6): 496-503. DOI: 10.35541/cjd.20220791
摘要173)   PDF (10434KB)(515)    收藏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患者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与临床特征的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68例CIndU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各CIndU亚型患者过敏原反应性及特应性病史与临床特征[患者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分(PGA)、瘙痒程度、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自然病程等]的联系。统计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168例CIndU患者中人工荨麻疹(SD)117例,冷接触性荨麻疹(CCU)32例,热接触性荨麻疹5例,胆碱能性荨麻疹(CholU)14例,各亚型分别有46例(39.3%)、14例(43.8%)、3例、9例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SP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86,P = 0.283)。SPT阳性的CIndU患者组PGA、瘙痒程度评分、DLQI以及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SPT阴性患者组(均P<0.05);有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IndU患者组PGA和DLQI也都显著高于无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患者组(均P<0.05)。各CIndU亚型中,SPT阳性SD患者组瘙痒程度评分、PGA、DLQI、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SPT阴性SD患者组(均P<0.05);SPT阳性CholU患者组DLQI显著高于SPT阴性CholU患者组(Z = -2.28,P = 0.019);有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CU患者组瘙痒程度评分高于无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CU患者组(Z = -2.41,P = 0.022)。结论 CIndU患者的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与疾病严重程度、瘙痒程度、生活质量和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有关,但与自然病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开放获取]   泛发性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1例
方杰 张艾丽 黄银浩 林伟清 颜廷凯
2023, 56 (7): 677-677. DOI: 10.35541/cjd.20210107
摘要283)   PDF (2336KB)(500)    收藏
患者女,25岁,因全身泛发灰褐色斑疹3个月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及四肢出现散在红斑,无明显痒痛,未予特殊处理。红斑范围逐渐扩大,且颜色转变为灰褐色。否认食物、药物等过敏史及家族类似疾病史。体检:各系统无明显异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开放获取]   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患者74例临床分析
苏畅 隋秀丽 刘瑞玲 曹毅群 姜虹 严彩蓉 王惠平 亓玉青
2023, 56 (6): 512-517. DOI: 10.35541/cjd.20220931
摘要340)   PDF (7879KB)(488)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奥马珠单抗在合并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治疗获益。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变态反应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同时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经奥马珠单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合并过敏性疾病的种类、治疗前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评估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 纳入74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合并过敏性哮喘29例(39.2%),变应性鼻炎61例(82.4%),特应性皮炎6例(8.1%),食物过敏4例(5.4%)。治疗前44例(59.5%)出现血清总IgE或过敏原特异性IgE升高。首次奥马珠单抗治疗后,患者荨麻疹控制测试问卷评分显著提高[治疗前6.00(5.75,9.00),治疗后16.00(13.00,16.00);Z = 7.39,P < 0.001];治疗4次后,82.5%(33/40)患者荨麻疹症状完全控制/完全反应。奥马珠单抗治疗后,29例合并过敏性哮喘患者喘息发作次数均减少,哮喘控制测试问卷评分显著升高(治疗前18.48 ± 3.20,首次治疗后21.07 ± 2.88;t = 8.87,P < 0.001);61例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治疗前5.89 ± 1.29,首次治疗后3.28 ± 1.46)及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治疗前60.10 ± 20.53,首次治疗后37.26 ± 18.83)均明显减少(t = 15.04、10.01,均P < 0.001),变应性鼻炎症状减轻;4例合并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瘙痒减轻;2例合并食物过敏患者接触过敏食物后症状较前减轻。仅1例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硬结伴疼痛。结论 奥马珠单抗在治疗合并过敏性疾病共病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荨麻疹症状明显改善,合并的过敏性疾病也较好地控制,安全性好。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患者可多重获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开放获取]    某润肤霜联合周末外用糖皮质激素对延缓儿童特应性皮炎维持期疾病复发的随机、空白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申春平 李萍 罗晓燕 梁源 刘盈 赵牧童 王珊 田晶 焦磊 汪洋 罗珍 余时娟 方晓 王华 马琳
2023, 56 (8): 756-762. DOI: 10.35541/cjd.20230031
摘要178)   PDF (9003KB)(446)    收藏
【摘要】 目的 评价某润肤霜联合周末外用糖皮质激素对延缓儿童特应性皮炎(AD)维持期疾病复发的作用。方法 以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AD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空白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127例0 ~ 12岁中度AD患儿经外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润肤霜治疗,112例达到研究者整体评分(IGA) ≤ 1分,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试验组:润肤霜2次/d + 周末外用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周末外用糖皮质激素。两组患儿分别在基线、第2周(± 3 d)、4周(± 5 d)、12周(± 7 d)或AD复发时随访评估,观察润肤霜对儿童AD维持期缓解率和对外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量、瘙痒、睡眠及皮肤pH值等的影响,同时观察记录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研究终点定义为维持期AD复发,随访12周结束或发生严重不良事件。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Satterthwaite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比较组间疗效指标。结果 全分析集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56例)AD维持期维持缓解45例(80.36%),对照组(56例)维持缓解30例(53.57%),两组缓解率率差(95% CI)为26.79%(10.09%,43.49%),χ2 = 9.11,P = 0.003;观察至维持期第12周,试验组AD患儿首次复发时间为(75.05 ± 25.07) d,明显长于对照组(49.55 ± 33.92) d,t′ = 4.52,P < 0.001。研究终点时,试验组AD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0.00(0.00,1.20)分]、瘙痒视觉模拟尺(VAS)评分[0.00(0.00,2.00)分]、睡眠VAS评分[0.00(0.00,0.00)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60(0.00,4.00)分、2.00(0.00,10.00)分、1.00(0.00,4.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77、2.43、3.48,P = 0.006、 = 0.015、 < 0.001),而试验组与对照组皮损区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97,P = 0.335)。对于0 ~ 2岁组,试验组AD患儿维持期周末日均糖皮质激素使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Z = -1.97,P = 0.049);对于 > 2 ~ 12岁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周末日均糖皮质激素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25,P = 0.802)。研究期间试验组(2/56,3.57%)与对照组(3/56,5.36%)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1.000),且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在儿童AD维持期,使用该润肤霜联合周末外用糖皮质激素与单独周末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相比,可显著提高儿童AD维持期缓解率,延长复发时间并减轻复发时疾病的严重程度,为儿童AD维持治疗方案提供新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开放获取]   巨大外阴Paget病1例
高敏 苏丹妮 刘克帅 张晓艳
2023, 56 (7): 684-685. DOI: 10.35541/cjd.20210093
摘要457)   PDF (4239KB)(437)    收藏
患者女,39岁,因外阴红斑伴渗出5年余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左侧大阴唇出现黄豆大小红斑,质硬,渗液明显,自觉瘙痒,搔抓后缓慢增大,1年前增大至左侧大腿根部和右侧大阴唇,无愈合倾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开放获取]    联合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1例
陆毓 郭奕妤 秦建平 张凤瑞 袁德政 周晓梅 李瑞 葛晋宏 李文瑶 江东 杨登科
2024, 57 (2): 171-172. DOI: 10.35541/cjd.20210756
摘要173)   PDF (3696KB)(436)    收藏
患者男,66岁,因头面、躯干、四肢红斑、丘疹伴痒30年、加重3年就诊。患者30年前因日晒后颈部及双上肢出现散在红斑、针尖大小丘疹,偶感瘙痒,每遇日光照射后病情反复,未行系统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开放获取]   苔藓样结核疹1例
孙婷婷 苏晶 姜兰香
2023, 56 (11): 1056-1057. DOI: 10.35541/cjd.20210334
摘要283)   PDF (3660KB)(411)    收藏
患者女,38岁,全身散在红斑丘疹伴发热9 d。9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3 d后下肢皮肤出现散在红斑、丘疹,上覆细屑,瘙痒明显,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口服西替利嗪和金银花颗粒、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病情逐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拟诊“银屑病”收入院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开放获取]    人干扰素α1b治疗黑色素瘤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皮肤肿瘤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
2024, 57 (1): 1-7. DOI: 10.35541/cjd.20230317
摘要208)   PDF (8865KB)(408)    收藏
【摘要】 人干扰素α1b是我国首个基因工程Ⅰ类新药,已获批应用于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人干扰素α1b作为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系统治疗药物,可有效改善黑色素瘤患者生存且安全性好。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皮肤肿瘤学组及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组织本领域专家,结合临床应用经验并参考新近文献,制订本共识,以期为黑色素瘤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开放获取]   点状汗孔角化病1例
郭碧润 王雪 杨智 段晓霞 向顺俪 徐琪 黄万晓 蒲委 贾肖蓉
2023, 56 (7): 683-684. DOI: 10.35541/cjd.20210092
摘要325)   PDF (3368KB)(376)    收藏
患者男,55岁。因左手掌小鱼际及尺侧面针尖样丘疹5年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掌小鱼际及尺侧面出现少量白色针尖样小丘疹,密集分布,触之有沙砾感,皮损表面无渗出,无压痛,无皮温升高及浸润感等。未予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开放获取]   成人毳毛癣1例
边可 胡文婷 许爱娥
2023, 56 (6): 549-550. DOI: 10.35541/cjd.20220668
摘要271)   PDF (3799KB)(357)    收藏
患者女,42岁。因左上臂片状红斑6个月于2022年3月8日就诊。6个月前患者接触流浪猫后左上臂出现红斑,偶有瘙痒,自行外用复方酮康唑乳膏和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瘙痒稍好转,但红斑面积逐渐扩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开放获取]   中国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公众版2024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2024, 0 (5): 20230620-e20230620. DOI: 10.35541/cjd.20230620
摘要199)   PDF (6490KB)(354)    收藏
【摘要】 化学剥脱术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病治疗和皮肤美容领域,但不正规的操作或非专业人士操作可能导致不可逆的不良事件。为了提高公众对化学剥脱的认识,普及正确、专业的医学知识,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的中国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共识专家组结合我国国情,从化学剥脱术的定义、分类、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公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本期封面+目录
本期封面+目录
2023, 56 (5): 0-0.
摘要61)   PDF (6895KB)(320)    收藏
本期封面+目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梅毒血清固定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3)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传播疾病专业委员会
2023, 56 (5): 383-388. DOI: 10.35541/cjd.20220656
摘要703)   PDF (7620KB)(319)    收藏
【摘要】 梅毒血清固定是指梅毒患者经过正规驱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但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持续不转阴的一种特殊血清学现象。梅毒血清固定的正确判断在临床上事关过度治疗和/或相对治疗不足。为进一步认识梅毒血清固定并建立和完善梅毒血清固定临床管理方案,解决临床医生对梅毒血清固定的疑惑,减轻梅毒血清固定人群的心理负担、改善其生活质量,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传播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研讨,在梅毒血清固定的定义、流行病学、可能的相关因素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开放获取]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性皮肤病——坏死松解性肢端红斑1例
邹兴伟 汪丹 苏红
2024, 57 (4): 366-367. DOI: 10.35541/cjd.20210520
摘要165)   PDF (10849KB)(319)    收藏
患者男,44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上覆黏着性灰褐色鳞屑,逐渐增厚呈疣状,未见明显破溃,瘙痒明显。在外院曾反复按慢性湿疹、银屑病诊治,予以口服硫酸羟氯喹片、复方甘草酸苷片、复方昆明山海棠片、氯雷他定片等,外用倍他米松尿素乳膏、松馏油氧化锌软膏等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瘙痒难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开放获取]   特发性光线性皮肤病的光硬化治疗
邓蕙妍 陈教全 李华平 陈荃 张三泉 朱慧兰
2023, 56 (12): 1091-1095. DOI: 10.35541/cjd.20230347
摘要91)   PDF (6475KB)(270)    收藏
【摘要】 光硬化治疗为特发性光线性皮肤病的光疗和光化学疗法,其治疗目标是提高患者对日光的耐受,预防疾病发作,也称为光脱敏治疗。光硬化治疗的作用机制涉及多种细胞和炎症因子。该治疗手段适用于所有特发性光线性皮肤病,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因治疗特殊性导致依从性较差,但长波紫外线1快速硬化治疗和家庭光疗的兴起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外白癜风诊疗指南及共识比较
贾苇雪 李诚让
2023, 56 (5): 471-475. DOI: 10.35541/cjd.20201048
摘要804)   PDF (6357KB)(264)    收藏
【摘要】 本文从白癜风分型、分期、病情评估、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等方面比较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地区和国家的白癜风诊疗指南或共识,概要分析各指南及共识中推荐的白癜风疗法和强调理念的异同,以帮助临床医生为白癜风患者提供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本期封面+目录
本期封面+目录
2023, 56 (6): 0-0.
摘要43)   PDF (6376KB)(262)    收藏
本期封面+目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本期封面+目录
本期封面+目录
2024, 57 (2): 0-0.
摘要54)   PDF (6597KB)(248)    收藏
本期封面+目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本期封面+目录
本期封面+目录
2023, 56 (11): 0-0.
摘要61)   PDF (6380KB)(238)    收藏
本期封面+目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开放获取]   蓝光影响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及黑素细胞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杨雅琪 蒋鑫 常锦绣 涂颖 马彦云 何黎 顾华
2023, 56 (12): 1115-1122. DOI: 10.35541/cjd.20230134
摘要87)   PDF (10796KB)(232)    收藏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蓝光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与黑素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例3 ~ 12岁健康儿童包皮环切术后的废弃包皮,分离表真皮后采用选择培养基分离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根据预实验结果采用0、5、10、20、30、40 J/cm2剂量440 ~ 450 nm蓝光分别照射上述3种细胞,继续培养0、6、24、48 h,在各时间点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8(IL-18)、IL-33、神经生长因子(NG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成纤维细胞分泌IL-33、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的浓度;NaOH裂解法检测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率;Western印迹检测黑素细胞酪氨酸酶(TYR)、酪氨酸相关蛋白酶1(TRP-1)及多巴色素异构酶(DCT)的相对表达。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的分析。结果 各剂量蓝光照射后不同时间,角质形成细胞组间(F时间 = 516.20、F剂量 = 421.20、F交互 = 25.05,均P < 0.003)、成纤维细胞组间(F时间 = 129.30、F剂量 = 477.80、F交互 = 10.91,均P < 0.003)、黑素细胞组间(F时间 = 77.61、F剂量 = 138.70、F交互 = 3.50,均P < 0.003)增殖活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照射后即刻,20 ~ 40 J/cm2组角质形成细胞活力、成纤维细胞活力均低于0 J/cm2剂量组(均P < 0.003),5 J/cm2组黑素细胞活力高于0 J/cm2剂量组(P < 0.003);细胞活力随蓝光照射剂量及继续培养时间的增加有降低趋势。ELISA检测显示,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IL-18、IL-33、NGF、GM-CSF及成纤维细胞分泌的IL-33、KGF浓度随蓝光照射剂量及培养时间的增加有增高趋势。各剂量蓝光照射后不同时间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 = 833.50、F剂量 = 249.40、F交互 = 81.38,均P < 0.003),照射后0 ~ 24 h黑素合成率随蓝光照射剂量及时间的增加有增高趋势,照射后24 ~ 48 h黑素合成率随蓝光照射剂量及时间的增加较24 h有降低趋势;照射后24 h,5、10、20、30、40 J/cm2组黑素合成率(159.50% ± 10.88%、218.76% ± 8.49%、333.72% ± 7.72%、393.29% ± 6.00%、427.21% ± 8.39%)均高于0 J/cm2组(102.29% ± 6.57%,均P < 0.003)。各剂量蓝光照射后不同时间黑素细胞TYR(F时间 = 67.94、F剂量 = 28.99、 F交互 = 3.71,均P < 0.003)、TRP-1(F时间 = 21.73、F剂量 = 8.38,均P < 0.003)、DCT(F时间 = 34.51、F剂量 = 11.79,均P < 0.003)组间相对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YR、TRP-1、DCT相对表达随蓝光照射剂量及继续培养时间的增加有增高趋势。结论 除5 J/cm2蓝光照射后即刻可增强黑素细胞活力外,5 ~ 40 J/cm2蓝光照射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增殖活力均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照射剂量的上升而增强;同时,5 ~ 40 J/cm2蓝光可增强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相关酶的表达,短时间内提高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开放获取]    寻常痤疮再认识:从发病机制到治疗策略
鞠强 李嘉祺
2024, 57 (4): 289-294. DOI: 10.35541/cjd.20240074
摘要104)   PDF (13110KB)(224)    收藏
【摘要】 寻常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雄激素诱导的脂质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仍未完全揭示。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传统认知也不断更新并影响着临床治疗理念的转变。本文从激素水平、毛囊微生物、毛囊皮脂腺干细胞分化及重度痤疮发生机制等角度总结寻常痤疮发生机制中部分新观点、新理念及其在临床防治中的意义,为痤疮防治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开放获取]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探究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特征
陈荃 唐奕 李华平 吴伟鸿 邓蕙妍 陈教全 陈乐滋 李振洁 朱慧兰
2023, 56 (12): 1107-1114. DOI: 10.35541/cjd.20230321
摘要87)   PDF (14266KB)(22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的血清脂质组学特征,寻找CAD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集46例CAD患者以及1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血清样本,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血清脂质组成与表达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筛选差异的生物标志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筛选诊断标志物。组间年龄和性别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46例CAD患者年龄30 ~ 84(60.39 ± 10.52)岁,男41例,女5例;16例健康对照,年龄50 ~ 89(59.81 ± 10.72)岁,男14例,女2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t = 0.19,P = 0.853;性别:χ2 = 0.03,P = 0.859)。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出4 136种脂质分子,包含40个亚类。CAD患者和健康对照两组间存在22个差异脂质分子,包含9个亚类:甘油三酯、鞘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单脂肪酸甘油酯、溶血磷脂酰胆碱、己糖神经酰胺、甘油二酯、心磷脂;其中甘油三酯(37.7e) +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 NH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 H作为诊断标志物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 > 0.8,16种脂质分子的曲线下面积 > 0.7。结论 相较于健康对照CAD患者血清中脂质成分改变,其中甘油三酯(37.7e) +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 NH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 H可能是较有潜力的CAD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本期封面+目录
本期封面+目录
2023, 56 (10): 0-0.
摘要62)   PDF (8364KB)(201)    收藏
本期封面+目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本期封面+目录
本期封面+目录
2023, 56 (12): 0-0.
摘要48)   PDF (6380KB)(200)    收藏
本期封面+目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